Tag : 李崇僖

  • 獨漏「科技民主」的聯合國AI倫理建議書,該如何看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1月下旬召開第41屆大會,有193個會員國參加。會中通過數項重要決議,包括一份名為《人工智慧倫理建議書》的文件。該文件涵蓋諸多人工智慧倫理原則,是世界上第一份全球性組織通過的人工智慧倫理文件,意義不證自明。
    獨漏「科技民主」的聯合國AI倫理建議書,該如何看待?
  • 封城防疫,為何理論上有效,實際上卻不可行?
    最近「人與人的連結」成了熱門用語,還帶了點負面意味,好像是給防疫帶來大麻煩的禍首。其實,人與人的連結,也是台灣作為防疫共同體,共同度過難關的重要基礎。 ​​​​​​​ 此刻,我們當然必須減少人與人的接觸;但就像蹺蹺板,物理接觸降低後,必須設法提高另一端心理層面的連結。否則,防疫政策會遇上更大麻煩。
    封城防疫,為何理論上有效,實際上卻不可行?
  • 精準健康平台的第一層迷思:同意書寫好寫滿?
    政府近年來積極發展生醫研究與產業政策,到了2020年總結成果提出了要發展精準健康平台作為下階段的重點目標。精準健康平台的概念很好,若能發展成功則是台灣面對超高齡社會時重要的基礎建設,可降低無效醫療浪費,並使健保體系永續。然而精準健康平台該如何成功?這問題涉及到你心中定義的精準健康平台是怎樣的精準。
    精準健康平台的第一層迷思:同意書寫好寫滿?
  • 智慧醫療實驗沙盒第一層迷思:管制模式
    近年來關於智慧醫療或數位醫療的發展策略,經常被提起的概念就是應建立「智慧醫療實驗沙盒」,比照金融創新和無人載具實驗沙盒(Sandbox)一樣的模式,豁免法規限制可進行相關實驗,似乎這是推動醫療科技創新的有效且必要的步驟;然而所謂實驗沙盒的模式並非萬靈丹,且根本上應弄清楚這種實驗沙盒是要實驗什麼事情,實驗完畢後要如何檢驗成效,否則辦再多實驗沙盒,也沒法讓科技創新的法規環境變得更合理或更有利於創新。
    智慧醫療實驗沙盒第一層迷思:管制模式
  • 罰10億!歐盟《人工智慧管理法草案》八類高風險技術,台灣業者別踩雷
    台灣時間4月21日晚間,歐盟執委會發布了《人工智慧管理法草案》,將交由歐洲議會等機關審議。此法案的影響全面且深遠,卻也非橫空出世,除已醞釀三年之久,相關內容也有跡可循。
    罰10億!歐盟《人工智慧管理法草案》八類高風險技術,台灣業者別踩雷
  • 特管辦法開放細胞治療目的是「治療」還是「研究」?
    日前受邀到某家醫院演講,題目是「細胞治療研究倫理」,我說這題目是主辦單位訂的,訂得不清不楚,但卻命中問題核心。  為何說題目訂得不清不楚呢?因為看不出到底是談治療倫理,或是談研究倫理。既然這是細胞治療的系列課程,應該是談治療倫理才對,可是卻把研究兩個字給安插進去,當初不知是何想法,我只好借題發揮一下。 
    特管辦法開放細胞治療目的是「治療」還是「研究」?
  • 《個資法》修訂應有的格局
    個人資料保護議題是近幾年政府政策經常受到質疑的面向,也是許多民間企業與研究機構在運作上困擾的問題,主因是台灣制定《個人資料保護法》之時,並未設立專責機關,是交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負責不同領域部門之個資保護事宜。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不懂個資保護法規與技術,造成規範標準不明等問題。據報導行政院將提出《個資法》的修法,並設立個資保護審議委員會,這是正確的方向。然而個資保護專責機關將來如何發揮功能,也跟整體政策是否有配套設計息息相關,為此本文從資料治理的角度做些提醒。
    《個資法》修訂應有的格局
  • 籠罩在數位治理上空的一片烏雲
    最近健保署公告將釋出350萬已過世被保險人之健保資料,供外界研究利用,這些資料都是去連結匿名化處理過的,卻仍引發一些侵犯個資的批評。筆者認為此類批評涉及對於個資法與隱私保護的觀念偏誤,實有必要加以釐清,否則將來政府資料公開的美意將會不斷受挫,實非社會之福。
    籠罩在數位治理上空的一片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