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LI News
歐盟將推出數位錢包 以進行身分認證
2021年6月3日,歐洲執委會提出一個關於歐洲數位身分(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的框架,建議創建名為「數位錢包」(digital wallet)的身分認證,可以在27個歐盟成員國間使用,用來存取公共服務或是儲存文件。
根據新的框架,成員國將為公民及企業提供數位錢包,用以整合國家數位身分證和其他個人身分證明文件,包括駕照、文憑與銀行帳戶等。在該成員國核可的前提下,數位錢包不限於將由該國政府或是私人企業來提供。
執委會表示,未來歐盟公民只需按一按手機,便可證明自己的身分,並分享自己數位錢包中的電子文件。而其國家的數位身分證線上服務,亦將在歐洲各國獲得認可。未來所有大型網路平台都必須依使用者需求,提供數位錢包之服務,例如驗證使用者的年齡。
其實,早在2014年歐盟就已通過一項電子身分識別系統的法規(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 Authentication and trust Service, eIDAS)。關於新的立法提案,執委會希望透過擴大其範圍,來解決eIDAS的侷限性及不足之處(如接受率低、不支援移動設備等)。未來使用者能在行動裝置上使用數位錢包的應用程式,在程式裡,可以儲存和選擇性地分享特定交易時可能需要的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開設銀行帳戶或申請貸款時。之後,亦將開放支援包含電子簽名在內等其他服務。
除了監管提案之外,執委會還提出了另一項建議,邀請成員國在2022年9月前建立一款「通用工具」(common toolbox)。而其中應包括技術架構(technical architecture)及最佳實務的標準與指南。執委會期望在2030年前,能有80%的歐盟公民使用數位身分認證。
歐盟的數位錢包政策,可能是希望透過創建自己的平台,讓民眾上傳其身分證明文件並結合電子支付的功能,使生活變得更輕鬆。但專家不免擔心會像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一樣,政府利用民眾的恐懼,使得人們幾乎不會進行反抗甚至對此批判,最終壓抑了人們的自由。
但是,2020年2月歐洲執委會發布的《AI白皮書》,就因倫理問題,建議對高風險的人工智慧系統進行管制。而之後,依此框架所發布的《人工智慧管理法草案》更將風險分為4級,「最小風險」、「有限風險」、「高風險」及被禁止使用的「不可接受風險」。不可接受風險全面禁止AI在社會信用制度;操控人類心理(dark-pattern);即時生物識別等技術方面的應用。
在2021年4月所發布的《人工智慧管理法草案》,將人權團體認為具侵略性及非倫理性的AI,列為禁止事項。而前述專家所擔心的「社會信用評分」的系統,亦被列入其中。目前,中國正在濫用人工智慧監視人民,並對其進行追蹤與評分以產生信用「分數」,決定其是否可以使用公共交通等服務。
因《人工智慧管理法草案》明文禁止將AI應用於社會信用評分制度,未來將監管著歐盟的數位錢包政策,使其不落入如中國政府監視的狀況。
2021/4/22 THE CONVERSATION:EU is cracking down on AI, but leaves a loophole for mass surveillance
2021/6/4 LAWFARE: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What Is the European Approach for AI?
https://www.lawfareblog.com/artificial-intelligence-act-what-european-approach-ai
2021/6/4 TC:Europe wants to go its own way on digital identity
https://techcrunch.com/2021/06/03/europe-wants-to-go-its-own-way-on-digital-identity/
2021/6/5 RT:I fear that the EU’s new dystopi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 will be used to control and track people in the way China does
https://www.rt.com/op-ed/525681-eu-digital-wallet-china/
2021/6/8 TechHQ:EU to unveil Digital ID for secure identity verification post-pandemic?
https://techhq.com/2021/06/eu-to-unveil-digital-id-for-post-pandemic-life/
2021/6/14 ComputerWeekly.com:Europe’s proposed AI regulation falls short on protecting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