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策趨勢
日經亞洲評論2020預測:美中衝突將加劇科技產業惡性循環
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日前發布一篇報導,預測2020美中衝突將加劇科技產業惡性。以下摘譯其內容。
2019對於科技業最重要的詞是「實體清單(entity list)」,即美中貿易戰中美國政府公布的中國企業黑名單,禁止這些中國企業向美國採購貨物,而科技業的發展也受美中貿易戰影響造成連帶損失。美國停止向中國華為出口,以及商湯、曠視、依圖等AI新創企業的出現,代表未來的科技和全球政治、貿易的摩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2020上半年,科技發展會變得更混亂和不確定,而且消費者和科技公司將要承擔後果。
全球5G基礎建設的發展首當其衝,美國、日本、澳洲、紐西蘭禁止華為的產品參與涉及國安的領域,於此同時英國、法國、德國把華為排除在5G網路在外,也提升了其安全標準。為了限制華為在世界的排名,據報導美國想要資助華為在歐洲的競爭對手,中國公司則在今年兩次控告美國並且將和全世界超過60個受美國影響較少的國家簽訂5G合約。
人工智慧是這個衝突中的另一個焦點,在12月初美國眾議院通過的一個法案譴責北京當局對新疆的鎮壓借助具有臉部辨識的監控設備,這個法案只是美國政治操作的預兆。美國政府很可能會對中國的AI公司擴張進行阻撓。中國AI公司的擴張被視為是對世界各地自由的威脅,因為監控系統可能會被獨裁政權廣泛運用。 Deepfakes(無法被分辨的假照片或影片)技術可能會引發更多不同的政策規範,中國在1月已經禁止Deepfakes技術被用於影像新聞,美國很可能會花更多時間規劃相關法規,且會著重於Deepfakes技術對於民主的影響。當全球急需建立一個統一規範的時候,卻沒有足夠的合作。
除了5G和AI,幾乎所有未來重要的科技如物聯網、智慧城市、自駕車都會感受到科技和國際政治的相互影響,不同於網路和手機時代全球科技巨擘的出現那樣的使人愉快,AI的世代全球將會看到高度的科技恐慌,科技曾經被視為是為世界帶來自由的解放力量,如今卻突顯了全球政治、倫理、文化的分歧。
這場拔河的兩個對手本身將會是最大的受害者,中國會發現他們更難以實現他們「中國製造2025」政策的目標,2020的第一階段的期限即將到來,中國很可能有很多的目標無法達成,國內的機器人、航太、鐵路設施等產業不太有機會達成他們預估的市佔率;美國科技公司,特別是晶片製造商,會遭受慘重的損失,因為中國的公司將不和美國的供應者合作。兩國現今在各自的產業規劃的路上都還有好幾十年的路要走,各自在供應鏈和市場佔有率上,都尋求盡少的接觸對方。這個衝突對發展中的新興市場造成的影響尤為嚴重,在中國的新創市場,大量的政府資金流入已經造成科技新創的泡沫化,200多家新創獨角獸有許多都卡在IPO前,如中國的臉部辨識公司曠視(已被列入美國的黑名單),在IPO前其財務狀況受到了重點關注。有的新創公司會便宜賣出,有的則會倒閉,中國市場的慘況也會影響到世界各地,造成投資者不敢投資且企業信心下降。
這對一般的科技使用者有什麼意義?這些包括自駕車、5G、遠距醫療服務等民眾可以因此得利的科技革新,會花更多的時間才能達到商業化,除了處理越來越高的技術挑戰,科技公司還要克服複雜的運營環境和倫理爭議。華為的CEO及創始人任正非寫道「開放的合作關係才能達到理想的未來」,但開放合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任正非和所有科技人都必須對混亂的未來作出調整。
(摘譯:黃則普)